一、简介
本标准由河北环保联合会发布,是国内首个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无人机搭载传感器应用的综合性技术规范。标准系统规定了无人机及传感器选型、飞行准备、飞行实施、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成果提交等全流程技术要求,覆盖可见光、热红外、多光谱、高光谱、气体传感器、水质采样器、激光雷达等多种载荷。
标准旨在解决当前生态环境无人机监测中存在的设备选型无据、飞行操作不规范、数据质量参差、成果应用受限等突出问题,为环保部门、监测机构、无人机服务企业等提供统一、科学、可操作的技术依据,推动无人机技术在环保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
二、核心亮点
1. 覆盖全链条,构建完整技术体系
标准从“工作流程”出发,涵盖需求分析、选型、飞行、数据处理、质控到成果提交六大环节,首次构建了无人机环保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技术框架,实现“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2. 载荷全覆盖,技术指标精细化
针对7类主流传感器(可见光、热红外、多光谱、高光谱、气体、水质、激光雷达)分别提出具体、量化的性能指标要求。例如:
高光谱传感器:波段数≥100,辐射分辨率≥14bit;
气体传感器:检测下限≤10% PPM;
激光雷达:测距精度±0.1m,点云密度≥10点/㎡。 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避免“纸上谈兵”。
3. 强调合规性与安全性
明确要求飞行前必须完成空域申请、设备注册、人员持证(CAAC执照),并接入“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UOM)备案,确保所有飞行活动合法合规,契合国家对无人机监管的最新要求。
4. 聚焦数据质量与成果应用
设立独立的“质量控制要求”章节,对影像清晰度、色彩、几何精度、数据完整性等提出明确检查标准。同时,规范数据格式(TIFF、ENVI等)、命名规则和成果报告编制,确保数据可共享、可追溯、可应用。
5. 突出实用性与场景化指导
在飞行作业中,明确提出不同地形(平地、丘陵、山地)的太阳高度角要求,以及热红外影像获取的最佳时间窗口,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监测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具有很强的现场指导价值。